Web 1.0、Web 2.0和Web 3.0之比較

AI企業策略

Web 1.0、Web 2.0和Web 3.0之比較

美國西北密蘇里州立大學阿傑·班迪(Ajay Bandi)副教授等人,於2023年,《未來網路期刊》(Future Internet)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力量:需求、模型、輸入輸出格式、評估指標與挑戰的回顧〉(The Power of Generative AI: A Review of Requirements, Models, Input–Output Formats, Evaluation Metrics, and Challenges)文章。

該研究指出,生成式AI代表了 Web 3.0 不斷發展的格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特點是技術和使用者體驗的進步。表1比較了 Web 1.0、Web 2.0 和 Web 3.0 的屬性,全面概述了 Web 的演變,強調了使用者互動、內容創建、技術、資料管理、通訊、創新、資料存取、運算資源、儲存容量以及從Web 1.0 到Web 3.0 的範例。

屬性網路
1.0
網路
2.0
網路
3.0
時間軸1990
年代至
2002
2002
年至
2022
2022
年至
2042
用戶互動使用者互動性有限的靜態網站。具有增強的使用者互動性的動態網站。智慧化、個人化的使用者體驗。
內容創作專業生成內容(
PGC
),主要由靜態網站的開發者和內容創作者產生。
使用者生成內容
(UGC)
在動態和互動式網站(部落格、社群媒體)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情境感知和智慧內容創作。使用者生成和機器生成的內容(人工智慧生成內容
(AIGC)
、智慧型裝置)。
科技使用
HTML
、基本腳本、有限多媒體的伺服器端處理。
具有
豐富互
聯網應用程式的用戶端腳本(
JavaScript

Flash

AJAX
)。
先進技術(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區塊鏈、物聯網)。
資料管理資料集中存儲,資料共享有限。分散的數據共享和協作。分散式、可互通的資料儲存和共用。
溝通基本電子郵件和論壇。社群媒體平台和即時訊息。高階語義通訊和即時協作。跨平台和裝置的無縫通訊。
創新有限創新,注重資訊。快速創新與協作。強調人工智慧、自動化和新興技術。
計算資源用戶設備上的計算和處理能力有限。專注於伺服器端計算。提高使用者設備的運算能力。專注於客戶端計算。分散式運算和邊緣運算。
儲存容量伺服器上的儲存容量有
限。
增加雲端儲存和

擴展
的資料儲存解決方案。
擴大儲存容量。分散式
且可擴充的儲存解決方案。
資料存取被動數據消耗。積極參與和數據共享。智慧數據存取和個人化推薦。

早期的網站,靜態資訊頁面。社群媒體平台(
Facebook

Twitter
)、部落格平台。
虛擬協作助理、人工智慧驅動的應用程式、
區塊鏈平台

羅凱揚(台科大企管博士)、黃揚博(海豚AI學院創辦人、臺大商研博士班)

資料來源:Bandi, A., Pydi Venkata Satya, R. A., & Yudu Eswar Vinay Pratap,Kumar Kuchi. (2023). The Power of Generative AI: A Review of Requirements, Models, Input–Output Formats, Evaluation Metrics, and Challenges. Future Internet, 15(8), 260. https://doi.org/10.3390/fi15080260

推薦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