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人工智慧 - 流程監控
工業4.0的概念,最初由德國政府在2010年所提出,其定義為:「透過高度靈活的生產環境,引入自我優化、自我配置、自我診斷、認知方法,並為工人提供智能輔佐,以因應其日益複雜的工作,從而強化產品的高度客製化。」(fostering strong customization of produc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ly flexible production, introduction of methods of self-optimization, self-configuration, self-diagnosis, cognition and intelligent support of workers in their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k.)
一直以來,人工智慧(AI)在工業4.0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中,機器學習(ML)技術促進了自主與協作機器人的發展,推動工業4.0建立未來工廠(FoF,Factories of Future)的宏觀願景。
《人工智慧評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中,人工智慧與資訊安全專家阿德里安.貝奎(Adrien Bécue)與其研究團隊在〈人工智慧、網路威脅和工業4.0:挑戰和機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yber-threats and Industry 4.0: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文章中,深入探究人工智慧在工業4.0領域的影響。
該研究提到,工業人工智慧(IAI)可以被定義為「企業物理運營」或「系統相關」的任何人工智慧應用,專注於幫助企業監控、最佳化或控制這些操作與系統的行為,以提高效率和效能。其中,監控(monitoring)、最佳化(optimization)與控制(control)分別代表IAI的三種不同自動化程度。
此篇文章,我們將先針對最基礎的「監控」進行說明。
該研究指出,工業場景中時常需要監控系統或流程的效能。透過使用機器學習,可以根據可用資料學習複雜的系統結構,以識別或預測故障與其他可能產生不良結果的情況。
研究中針對監控的案例進一步舉例:
1.品質控制:
利用AI進行自動化品質控管,提升品質檢測效率,降低缺陷品產生與其後續衍伸的內外部失敗成本。
以筆者過往參與的智慧製造專案為例,町洋企業(Dinkle)與政治大學吳安妮講座教授的作業價值管理(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 AVM)產學合作專案中,利用深度學習自動化即時監控製造機台指標,進而預測不良品的產生。
2.故障檢測:
透過偵測各項系統執行因素,自動化辨別系統狀態是否正常,減少系統停機或異常風險。
舉例而言,台塑保養中心組長鄭琦聰曾提出智慧監診概念,透過AI創建油品再生系統,即時偵測石化廠機台中潤滑油的成分是否變質,進而瞭解最佳換油時機,並探究油品穩定長效方法,創造環境友善。
3.預測性維護:
在系統故障之前預測故障的發生,進而達到事先預防的效果。
該研究指出,預測性維護時常用於航空領域,如奇異公司在旗下的發動機產品GEnx中嵌入5000個感測器,藉由每日飛行所產生的大量資料,幫助奇異得以在故障之前先行預測,並安排更換零件。
4.庫存監控:
使用AI自動化偵測庫存狀態,以避免庫存不足或過量的情況發生。該研究以家居裝修零售商勞氏公司(Lowe’s)為例,該公司推出自主移動機器人LoweBot,除了用於客戶服務之外,更在內部添加了車輛電腦視覺系統,即時檢測商店貨架上的商品數量與商品錯位情形。
5.供應鏈風險管理:
根據全球新聞、事件、天氣等干擾要素,在延遲或短缺之前提出預警,降低企業供應鏈中斷等風險。產生舉例而言,供應商可以透過預測終端消費者需求,根據市場真實需求情況生產數量產品,有效解決供應鏈的長鞭效應問題。
該研究透過以上內容,協助企業明瞭AI監控的相關應用。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接續針對「最佳化」進行說明。
黃揚博(海豚AI學院創辦人、臺大商研博士班)、羅凱揚(台科大企管博士)
資料來源:Bécue, A., Praça, I., & Gama, J. (20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yber-threats and Industry 4.0: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tif Intell Rev 54, 3849–3886. https://doi.org/10.1007/s10462-020-09942-2 https://edge.aif.tw/formosa-plastics-project/